波特鉆石理論模型
波特鉆石理論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鉆石模型又稱鉆石理論、菱形理論及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鉆石模型”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的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鉆石模型用于分析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為什么會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波特認為,決定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競爭力的有四個因素:
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
需求條件――主要是本國市場的需求。
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這些產業和相關上游產業是否有國際競爭力。
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對手的表現。
波特認為,這四個要素具有雙向作用,形成鉆石體系
在四大要素之外還存在兩大變數:政府與機會。機會是無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響是不可漠視的。
關于生產要素
波特將生產要素劃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初級生產要素是指天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工人、資金等,高級生產要素則是指現代通訊、信息、交通等基礎設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機構等。波特認為,初級生產要素重要性越來越低,因為對它的需求在減少,而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全球的市場網絡來取得(當然初級生產因素對農業和以天然產品為主的產業還是非常重要的)。高級生產要素對獲得競爭優勢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級生產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資本上大量和持續地投資,而作為培養高級生產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計劃,本身就需要高級的人才。高等級生產要素很難從外部獲得,必須自己來投資創造。
從另一個角度,生產要素被分為一般生產要素和專業生產要素。高級專業人才、專業研究機構、專用的軟、硬件設施等被歸入專業生產要素。越是精致的產業越需要專業生產要素,而擁有專業生產要素的企業也會產生更加精致的競爭優勢。
一個國家如果想通過生產要素建立起產業強大而又持久的優勢,就必須發展高級生產要素和專業生產要素,這兩類生產要素的可獲得性與精致程度也決定了競爭優勢的質量。如果國家把競爭優勢建立在初級與一般生產要素的基礎上,它通常是不穩定的。
波特同時指出:在實際競爭中,豐富的資源或廉價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沒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資源不足、地理氣候條件惡劣等不利因素,反而會形成一股刺激產業創新的壓力,促進企業競爭優勢的持久升級。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其實可以從不利的生產要素中形成。
根據推測,資源豐富和勞動力便宜的國家應該發展勞動力密集的產業,但是這類產業對大幅度提高國民收入不會有大的突破,同時僅僅依賴初級生產要素是無法獲得全球競爭力的。
國內需求市場
國內需求市場是產業發展的動力。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不同之處在于企業可以及時發現國內市場的客戶需求,這是國外競爭對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認為全球性的競爭并沒有減少國內市場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戶的本質非常重要,特別是內行而挑剔的客戶。假如本地客戶對產品、服務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國際間數一數二,就會激發出該國企業的競爭優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能滿足最難纏的顧客,其它的客戶要求就不在話下。如日本消費者在汽車消費上的挑剔是全球